【超實用】保護關節不卡卡!骨科醫師教你9招日常保養秘訣
關節就像人體的活動軸承,但你知道「30歲後軟骨每年流失1%」嗎?連骨科名醫韓偉都說:「很多年輕人爬山膝蓋痛,其實都是錯誤習慣累積的!」今天就來分享連復健科治療師都在用的保養技巧!
🔥 1. 姿勢對了關節壓力少一半
- 坐姿:屁股坐滿椅子,腰靠椅背+腳底平貼地面,電腦螢幕要與眼睛同高(很多人螢幕放太低都變烏龜頸!)
- 搬重物:蹲下再搬+物品貼近身體,阿嬤常說的「用腰力搬」根本大地雷!
- 站立:雙腳與肩同寬,收小腹避免骨盆前傾(穿高跟鞋的女生要特別注意)
💪 2. 練肌力才是王道!居家3招就有效
韓偉醫師強調:「肌肉夠力才能幫關節擋子彈!」推薦這些超簡單訓練:
- 靠牆深蹲:後背貼牆慢慢下滑到大腿平行地面,新手從10秒開始練
- 彈力帶訓練:綁在膝蓋上方做螃蟹走路,專練臀肌保護髖關節
- 踮腳尖:刷牙時踮腳3秒再放下,強化小腿肌群
🚴 3. 有氧運動要這樣練才不傷膝
- 跑步機:坡度調2-3度,減緩膝蓋衝擊力
- 腳踏車:座椅調到「腳踏到底微彎」高度,避免膝蓋打直
- 游泳:自由式要轉肩避免肩關節過度使用,蛙式膝痛者要改游仰式
❄️ 4. 受傷當下必做「PEACE LOVE」口訣
最新國際運動醫學指引這樣處理:
- 前3天:Protect保護+Elevate抬高+Avoid消炎藥(冰敷每次不超過15分鐘)
- 3天後:Compression加壓+Education衛教+Load漸進負荷
- 1週後:Optimism保持樂觀+Vascularization輕度活動+Exercise復健訓練
🚨 5. 這些危險時刻千萬別運動!
- 熬夜加班後(反應力下降容易扭傷)
- 感冒發燒中(脫水風險增加)
- 生理期劇烈腹痛時(核心肌群無法正常運作)
⚠️ 6. 中醫治療要注意的3大地雷
- 急性腫脹期避免拔罐(可能加重出血)
- 針灸後24小時內傷口不能碰水
- 推拿前務必告知受傷經過(錯誤手法可能拉傷韌帶)
🕒 7. 運動強度黃金公式
「10%原則」:每週增加運動量不超過10%(比如這週跑3公里,下周最多3.3公里) 「說話測試法」:運動時要能說完整句子,喘到無法說話代表強度過高
🌙 8. 睡眠品質直接影響修復力!
- 睡前2小時做「腳踝畫圈」放鬆關節
- 枕頭要同時支撐脖子和頭部(推薦波浪形記憶枕)
- 酒精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,影響軟骨修復
🩺 9. 就醫時機判斷表
✅ 需要立即掛急診:關節變形+無法承重+劇烈疼痛 ✅ 3天內掛骨科:持續腫脹+活動範圍受限 ✅ 預約復健科:反覆酸痛+天氣變化會疼痛
📚 資料補充:韓偉醫師在《跑、跳、走到100歲!》書中提到,門診最常見錯誤是「疼痛還硬練深蹲」,其實應該先做「仰臥抬腿」等低衝擊訓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