🧐 你也有「這個不能丟」的困擾嗎?
最近電視上各種「垃圾屋改造」節目超夯,那些被雜物淹沒的房間場景,其實不只是收納問題那麼簡單!台安醫院許正典醫師特別提醒,如果家裡長輩出現「什麼都不准丟」的狀況,很可能是現代新型文明病──「儲物症」在作怪!
📦 什麼是儲物症?跟普通愛收集差在哪?
根據最新版《精神疾病診斷手冊》,儲物症已經被正式列為獨立病症。患者會有「過度收集+無法丟棄」的強迫行為,而且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!
🆚 正常收集 vs 病態囤積
類型 | 收集方式 | 物品狀態 | 情緒反應 |
---|---|---|---|
正常 | 有系統整理 | 保持清潔可用 | 能理性取捨 |
病態 | 雜亂無章堆放 | 多數已損壞髒污 | 丟棄會焦慮暴怒 |
👵👴 長輩最常中招的5大囤積原因
1️⃣ 記憶保險箱
「這件衣服是孫子畢業時穿的…」長輩把每件物品都當成「記憶載體」,擔心丟掉東西就像刪除人生片段,特別是經歷過親人離世或重大變故更容易這樣
2️⃣ 大腦當機中
老化會讓大腦出現這些狀況:
- 斷線模式:整理到一半突然忘記要做什麼
- 亂碼模式:把鍋子收進臥室衣櫃
- 錯亂模式:把過期藥品當新買的收著
3️⃣ 身體不給力
「不是不想清,是真的沒力氣!」很多長輩是因為:
- 關節炎爬不了梯子
- 腰不好搬不動箱子
- 視力差分不清東西
4️⃣ 生病引發的
失智症、腦損傷、憂鬱症都可能突然出現囤積行為,像有個案例是阿公中風後開始收集路邊石頭
5️⃣ 心裡缺一角
子女離家、老伴過世後,有些長輩會用「堆滿空間」來填補寂寞感,有位阿嬤在兒子移民後,把孫子的玩具堆滿整個客廳…
🚨 危險警訊!符合3特徵快就醫
如果家人出現這些狀況要特別注意:
- 焦慮MAX:看到空位就緊張,一定要塞滿東西
- 購物狂魔:明明用不到還一直買,甚至欠卡債
- 整理無能:房間像被炸過,東西永遠在流浪
💡 子女應對SOP這樣做
❌ 絕對NG行為
- 趁父母不在偷丟東西
- 罵「垃圾婆」「髒死了」
- 強迫馬上大掃除
✅ 正確處理步驟
- 先當考古學家:陪長輩聊每件物品的故事
- 化身空間魔術師:從最不重要的區域開始整理
- 建立安心感:準備「回憶寶盒」裝重要小物件
- 分段處理:每次只清1/4區域,分多次完成
🧠 心理師小撇步
可以用這些話術降低長輩戒心:
- 「我們把這些衣服捐給更需要的人好不好?」
- 「這張椅子讓孫子來幫你改造成花架吧!」
- 「這些報紙我們挑最重要的掃描存電腦」
🌟 預防惡化關鍵
定期帶長輩做這些事超有效:
- 社區課程:手工藝班轉移注意力
- 懷舊治療:用相簿取代實體物品
- 寵物陪伴:用毛小孩取代物品依賴
🚩 重要提醒!
如果發現家人囤積行為伴隨:
- 忘記吃藥
- 重複買相同物品
- 出現幻聽幻覺 要立即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!早期治療搭配認知行為療法,改善效果會更好喔!